陈亚萍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分院教授、第三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从24岁起,她就辛勤耕耘在祖国教育的原野上。30年来,她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以她卓越的教学技艺、不懈的追求精神、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深深地影响着广大师生。
用爱心浇灌满园桃李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对学生有爱心。责任源于爱心,更归于爱心。”这是陈亚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陈亚萍看来,要做到爱学生并不难,无需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只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行。因此,她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并时常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
为把每一堂课讲好,陈亚萍备课特别认真,有些课虽然是讲过多年的老课程,但她每隔一段时间,都重做或修改课件,增加学科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和自己科研课题的新成果。
陈亚萍也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担任班主任期间,不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父母、热爱同学、热爱专业,还给予后进学生、特殊学生、问题学生更多关心,激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如今,当年陈亚萍教过的许多后进学生和问题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都干的很出色。
用责任耕耘教学一线
从教30年来,陈亚萍总是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认真钻研职业教育科学,探索职业教育规律。1999年合院以来,为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高职人才规格的需求,她经常收集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及时更新,并不断进行课程开发、探索考试改革、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内容形象生动,陈亚萍结合外出实习和科研工作,搜集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素材,制作出了《水处理工程技术》、《给排水管网工程》、《水质监测与评价》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实习短片,还购买了水处理仿真视频,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强化了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知能力。
为使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密切结合,增加学生对本专业更深层次的了解,陈亚萍利用不同的实际工程问题,采用参与式、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明显提高。例如,在《水质监测与评价》教学中,她让学生自己动手监测学院的饮用水,判断硬度是否超标,向后勤服务处了解学院硬度处理、消毒情况等,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分组走访杨凌大大小小的工厂企业,调查各单位用水、排污情况。这种参与式的教学,使高深的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学生学得轻松、学的主动,教学效果十分好。
担任城市水利专业教研室主任以来,陈亚萍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经常和教研室新进年轻教师探讨教学方法,从教案的准备、授课计划的撰写到授课方法、作业批改、课程辅导、顶岗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并要求新进年轻教师每学期互相听课2次以上,以培养年轻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实现学生和企业之间的零距离就业,陈亚萍曾多次深入各相关企业,和企业人员共同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并加强和全国各高职院校开设同类专业教师的联系,取长补短。在学生定岗实习中,她也是尽可能和生产单位多沟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操作机会。
用执着铺就科研之路
在工作中,陈亚萍总是精益求精,丝毫不马虎。在完成省教育厅《改性活化硅酸在低温低浊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项目时,陈亚萍花费了近2年时间,测试了近1000多个实验数据,最终提出了改性活化硅酸在北方低温低浊水处理中的高效应用参数,为困扰多年的五丈原水厂解决了低温低浊水处理难的实际问题。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陈亚萍积极承担了2004-2005年水处理实验室建设工作,从实验项目规划、仪器筛选、设备招投标、购置、仪器调试到实验室规划布置,完成了院投资2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任务,满足了教学和部分科研工作的需要。
在示范性专业建设中,陈亚萍主持了《城市水利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项目。为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项目执行过程中,她利用实习、实训检查机会,和本课程组成员调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走访了全国同类院校,制定出了培养目标明确、符合教学规律和市场需求的城市水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编写了《水处理工程技术》、《给排水管网工程》、《水质监测与评价》3门课程的理论课程标准和6门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
从教30年来,陈亚萍先后为近1300余名学生讲授过《城市水处理工程技术》、《水质监测与评价》、《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等10多门课程;主编或参编专业类教材7门,其中1门被列入水利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课题2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其中《城市水利专业产教结合模式研究》荣获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十一五”水利教育成果优秀奖;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6篇,其中核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