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亮,副教授,全国水利行业职教新星,水利部农村供水专家,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教学团队负责人,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承担“工程力学”“小型水工建筑物”“中国水文化导论”等课程教学工作。主持各类纵向课题10余项、横向课题2项,获省级教学类奖项4项,获评省级思政课教师“大练兵”课程育人教学骨干,主、参编教材5部,发表论文30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持校级精品课和优秀线上线下混合课2门,指导学生获得省级“挑战杯”和水利行业社会调研奖4项。
韩红亮老师入职以来,在领导和老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规律、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管理等方面持续探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坚守在教学和管理一线,以扎实的工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学相长 始终陪伴学生成长
韩红亮老师入职以来主讲过“工程水力计算”“小型水工建筑物”等8门课程,他以“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为准则,始终相信“学必有路、教必有法”,秉持“教管并重”的课堂教学理念,同等看待知识传授和课堂管理,在备课过程中,不但备“教什么、如何教”,还要备“如何导、怎么管”,想方设法提升课堂积极性。“学生有什么基础、学生如何能学会”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针对学生基础不好、偏爱动手的特点,他与团队创新了“模型制作”“课前分享”等活动,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分类提出课堂策略,提升了课堂活力。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他坚持用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前进,像保护火苗一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力。他坚持“课大于天”的理念,经常和老师交流上课的技巧,纠正课堂中的不规范行为,引导良好的教风学风,鼓励年轻老师从一开始就做一名好老师。
韩红亮先后担任过7个班的班主任,包括2个藏族订单班,他将此作为了解当代学生的重要窗口,他经常说“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快乐的,学生的活力总是能辐射给我们,让我们感到年轻”。2021年,在学院支持下,他组建了水利工程专业名班主任工作室,开通了“水上班码”微信公众号,吸引20多名班主任分享管理经验。
理实融合 深入推进职教改革
面对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走向内涵提升的新阶段,韩红亮带头研学国家文件,努力在教育中改革探索。他深入企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带领团队经过多方调研,与优质企业开展合作,推进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水利工程等专业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实施,与企业合作联合获批陕西省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推进水利行业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在学校本科申办过程中,他深入研究国家关于职业本科的政策,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落实学校职业本科工作安排,带领团队反复打磨申报材料,推进建筑工程职业本科专业成功获批。
韩红亮老师重视课程建设,他梳理出14要素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体系,制定《建筑工程学院课程诊断清单》,引导老师精准开展课程分析,创新思政要素挖掘的“四层次递进法”,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鲁班匠心”品牌研究。他参与3门国家级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编写国家“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主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获得教学成果奖4次。在他负责的“小型水工建筑物”在线课中,邀请教学名师、技能大师、企业行师、学校专师进课堂,打造了“四师领学”特色实践教学资源,课程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研一体 持续服务生产一线
入职以来,韩红亮老师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结合起来,既从教学中提炼科研课题,又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他参加了林业厅土壤改良方面的研究课题,从保护土壤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中地区猕猴桃的灌溉策略;根据当前极端气候多发情况,主持完成两个关中地区气候变化与农作物关系的研究课题,并向相关部门提出了灌溉用水调度的建议。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学生对水利历史、水利精神感兴趣,因此着手水文化研究,在专家指导下,他带领团队构建了陕西省水文化谱系和渭河流域水文化谱系,为水文化育人提供了科研依据和实践素材,他带领学生深入青海北川河开展“寻美家乡河”调研,指导学生总结河流之美,获得中国水利报社、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颁发的最佳调研报告奖、最佳调研团队奖和最具创意短视频奖。2021年参加“百名教授进百村”,撰写文化振兴实践典型案例,为临渭区水利局等基层单位开展业务培训达千余人次。
江河无言,岁月有声,韩红亮把青春融进课堂,把论文写在大地。面向未来,他将一如既往怀揣职教梦想,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