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级名师风采 > 正文 >
【教学名师风采】王小鸽:躬耕讲台 廉静育人
2025-09-16  

王小鸽,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园林教研室主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二十余年来,始终坚守三尺讲台,甘于“躬耕”,以清廉正直和淡泊静心践行高校教师的初心与誓言,多次获评“师德师风优秀个人”和“优秀教师”。先后主持完成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完成2项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主参编教材7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全国涉农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指导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

王小鸽老师深耕园林教育与科研二十余年,她以“授业于城乡,树人于实践”为信念,将生态文明与园林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把立德树人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在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中不断探索,用执着与担当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风采。

点燃心灯,锻造可上岗的真本领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心中的火焰。”二十余年来,王小鸽老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课堂的最高准则。她主讲《园林生态学》《园林建筑设计》等课程,坚持因材施教,寓理于例。她说“我更愿意一株树、一丛花中讲透背后的生态逻辑”。围绕岗位能力标准,在图纸与模型搭建间校验工程尺度,把学生完整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课堂反馈一致好评。获得第五届全国涉农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作为“博士+高职生”工作室的作为负责人,积极将科研课题“前移”到课堂与社团。聚焦绿色空间碳汇与生态景观营建,将前沿技术攻关与能力培养整体开展,以调研实践锻造能力,厚植团队成员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共指导10余名学生主动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其中2名学生一路从高职到本科,再考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实现了从技能到学术、从课堂到社会的“双向奔赴”。学生感言:“在工作室的实践让我把书本知识和乡村建设联系起来,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学可以为社会、为家乡所用。”

她始终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技能大赛的训练中,她与学生同甘共苦,反复推敲方案、打磨细节,坚持“图纸要严谨到无可置疑,作品要坚实到经受检验”的标准。备赛的日日夜夜,既是最艰辛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最快的时刻。最终,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三等奖,在省赛中多次夺得一等奖。而更可贵的是,他们在历练中锤炼了坚韧品质,收获了终身难忘的力量。

守正求新,育德育才见实效

在职业教育教学与专业建设领域,王小鸽老师勇于探索与改革。她参研全国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修订,科学规划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坚持“标准引领、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思路,推动专业建设不断深化,专业发展为国家林草局与陕西省重点建设专业。在学校申办职业本科期间,她带领团队多轮论证、反复修改申本材料,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使园林工程专业成功入选学校首批职业本科专业。

作为专业带头人,她坚持实干与创新推动专业改革。依托国家级园林技术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她带领团队重构课程体系,确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以实际问题为驱动、以培养美丽中国建设者为目标”的思路,构建了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框架,推动教学由“单兵作战”向“协同育人”转变,实现课堂与岗位的精准对接。该成果获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她坚持“润物无声、以文化人”的理念。主持完成《园林景观建筑小品》课程思政改革,建成“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线开放课程,将爱国情怀、生态文明与社会责任融入教学。她善于以园林之美启智润心,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感悟设计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担当,逐步树立起服务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感。正如一位学生所言:“王老师让我明白,园林建设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一份对社会、对环境的责任。”

科研求真,服务基层有作为

作为一名长期扎根职业院校的教师,她不仅注重科研的学术深度,更强调科研与社会发展的结合。依托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焦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与景观建设的研究,先后开展秦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渭河湿地公园生态效应监测及西北地区城市绿地碳汇效应的实证研究,用自己的知识力量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碳增汇减排工作。

积极融入行业服务平台,与旬邑县农民教育科技培训中心等机构协作,入驻2个科技工作站,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围绕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绿色发展需求,多次深入县域和园区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生产和产业发展实践中;搭建科技与产业对接的桥梁;同时为企业提供生态景观设计与绿色发展咨询,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