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副教授,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带头人,现任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市政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编制高职教育专科土木建筑大类《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简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市政工程类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主持地厅级以上课题5项、校级8项;主、参编教材8部、专著1部,发表论文26篇,获授权专利3项、软著1项;主持校级精品课和优秀线上线下混合课2门;指导学生技能大赛获国省奖9项,荣获其它奖励20余项。

扎根职业教育一线,彭燕老师自入职以来,潜心在学院领导和资深教师指导下钻研教育教学、职业教育及学生成长规律,准确把握践行国家《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系统编制7门专业课课程标准并建成配套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同时积极拓展校企合作资源,开发1个产教融合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她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立德树人:以国家标准熔铸城市匠心
从教以来,彭燕始终以“标准引领、匠心育人”为职业信仰,将国家战略需求融入专业建设,用行业标准锻造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厚植“筑路架桥惠民生”的职业情怀。她以言行举止传递责任担当,培育学生扎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地方发展的家国情怀;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引领学风,引导学生树立“工程无小事,责任重于山”的职业责任感。她坚持科研育人,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发并搭建了市政给水管线AIoT监测体系。通过科研项目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成果融入专业教学与技能竞赛,助力学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效促进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职业价值观的深度融合,点燃了学生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热爱。
从教到育:三维课堂锻造国标践行者
执教《市政管道工程施工》核心课程期间,彭燕坚守“国家标准即育人标杆”的执教信条,秉持“教与学相辅相成,师与生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的灵魂在于唤醒,要在有限课时内,将复杂的工程原理、施工技术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易懂、引人入胜,必须用心设计、充分准备,始终做到“有备而讲、讲而有效”,确保学生“学得通透、记得扎实、用得精准。”
课堂上,彭燕擅长将抽象的设计规范转化为具体场景,将枯燥的计算赋予实际意义,让繁杂的施工流程变得脉络清晰,使深奥的管线原理变得形象生动。“彭老师讲课太有感染力了,把市政案例讲得像身边的故事,让我认识到‘城市管网’的重要性!”“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总能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复杂问题,干货满满!”……学生的由衷赞誉,正是她教学成效的生动体现。
面对建筑行业转型和人才需求变化,彭燕深知“黑板上开挖掘机,图纸上讲管道连接”的时代已成过去式,她锐意改革,大胆打破校园围墙,将为期四周的市政管道施工综合实训,整体嵌入合作企业西北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一线施工现场。这并非简单参观,而是让学生扎根工地“真刀真枪”锤炼。她创新“三阶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项目实践进课堂、技能竞赛进实训、企业课题进实岗,有效解决学生“会看图不会实操、懂规范不会应变、能模仿难创新”的痛点,打通了“以赛促学、工学结合”的成长路径,助力学生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服务职业发展。
备赛过程漫长艰苦,作为指导老师,彭燕是学生们竞赛路上的护航者。队员遇到技术难题困惑时、备赛与学业冲突想退赛时、队员意见不合争执时,她总能及时介入,悉心指导、化解矛盾、加油鼓劲。在她的带领下,市政学子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市政管线数字化施工”“桥梁与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数字化创新应用”等赛项中脱颖而出,斩获殊荣。

科技服务:立足乡村需求践行职教使命
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彭燕作为“五联一抓”联合包村(陵东村)工作队副队长,主动对接杨陵区揉谷镇陵东村,秉承“立足地方所需,发挥专业所长”理念,深入调研走访,精准对接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并将科技服务、智力支持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彰显职业院校教师的时代担当与专业特色。针对陵东村北面高崖因农田灌溉不当导致土体含水率高、顶部出现裂缝的安全隐患,彭燕联合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两名工程师,深入研究勘测高崖滑坡问题,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技术手段评估土体稳定性,共同制定经济合理的支护方案。
暑期,彭燕带领学生前往陵东村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村民受教育程度,探索乡村技能培训需求与职业教育资源匹配问题。在陵东村污水管网改造工程中,她指导学生运用全站仪、水准仪等专业设备进行精准放线、高程控制及复测校核。学生在真实项目环境与明确责任驱动下,测量精度、仪器操作、问题解决等核心技能及职业素养得到实战淬炼,真正实现“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