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沙,副教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育部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专员;主持国家级食品资源库核心课程1门、陕西省创新创业精品课程1门;多次参与教育部、全国食品工业职业教育教学员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各级各类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作为负责人荣获国赛三等奖1项、行业一等奖2项、省级奖项近10项;主持省级(地厅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地厅级)教改项目6项;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3部,第一作者发表SCI 1篇,核心论文13篇,授权实用新型5项;指导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荣获国赛金奖1项,省级奖项10余项。
自入职以来,刘颖沙老师在领导的关怀与前辈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在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并提升自我。通过项目化教学、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为学校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食品检测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深耕课堂,让知识在实践中生长
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课程的核心特点在于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针对这一特点,刘颖沙带领团队打造“理论精讲+实操训练+岗位历练”三维教学模式,将行业标准、企业案例、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开发“项目化教学单元”,拆解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检测项目为闭环教学模块,实现“任务驱动—方案设计—实操验证—结果分析”全流程培养。
为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刘颖沙积极参加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作为项目负责人,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释放课程的思政动能,以专业知识为明线,思政教育为隐线,将育才与育人相统一,使学生潜移默化树立工匠精神。带领团队在备赛过程中反复打磨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实施环节,凭借扎实的教学创新理念与实操,获国赛三等奖1项、行业一等奖2项,以赛促教推动专业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刘老师的课堂永远充满惊喜。在刘老师的鼓励下,我们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而且刘老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我后来升本、考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级绿色12班学生吝瑞花如是说。在毕业后,刘颖沙老师对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悉心指导,在考研过程中给予积极鼓励,提供关键支持。在2024年,吝瑞花成功考取了浙江农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实现了从“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到科研人才的进阶。
以赛促学,让创新在赛场绽放
以赛促学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作为产教融合处工作人员,刘颖沙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带领学生斩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其中“微肥护航”项目摘得国家级创新大赛金奖,“靶向溯源”项目获国家级“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微肥护航”项目主要是针对西北地区土壤肥力不足的难题,她和指导团队共同引导学生,基于微生物发酵技术研发的新型生物肥料。“那时刘老师怀着身孕,却每天陪我们在教室打磨练习。”项目核心成员徐妍妍回忆,“路演时手势不到位、PPT逻辑不清晰,她都忍着孕期疲惫逐页纠正。”正是这份“学中做、做中创”的坚守,让团队从实验室走向赛场,用技术回应土地的期待。
产教融合,让技术服务乡村振兴
“对教师而言,技术服务社会需求不是额外任务,而是新时代教育的应有之义。”刘颖沙经常这样说。作为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定性培训专家,她面向全省基层农检中心开展培训,累计覆盖近1000名基层检测人员,主讲内容聚焦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与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两大核心模块,结合实际检测场景中的难点问题,通过“理论解析+实操演示”的方式,提升基层人员对农产品安全风险的识别与管控能力。
来自西安市灞桥农检中心的技术员说:“刘老师把现场演示农药残留检测的每一步,连移液枪的握姿都手把手纠正,以前总觉得‘快速检测’就是走流程,现在才明白每个数据背后都是守护百姓餐桌的责任。”各农检中心普遍反馈,定性检测的培训不仅“教会了技术”,更“点燃了担当”,让基层检测人员更坚定了“用专业守护舌尖安全”的初心。
近十载春秋,刘颖沙以匠心守护教育初心,用技术赋能人才成长。从课堂实践到赛场突破,从校园讲台到检测平台,她始终践行“用匠心培育桃李,以技术服务社会”的承诺,在食品检测教育领域书写着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