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洁,副教授,九三学社社员,陕西省青联委员,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带头人,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教学团队负责人。承担“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物理化学”等课程教学工作。牵头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建设新华思政网示范课2门;主持省级等各类项目8项,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著1项。获省、校级等各类奖励50余项(含一等奖11项);带领团队获全国职业院校石油和化工类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获省级金奖、银奖。

白洁从教以来,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情育人,在教学、科研和育人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将对化工事业的热爱与对教育的赤诚融入日常点滴。白洁对教学的认真、对学生的用心,体现在每一页反复打磨的教案中,体现在实验室里手把手的指导中,也回荡在毕业生们“白老师教的东西,在工作岗位上真的用得上”的真挚认可中。以行动真正诠释了“师者”二字的责任与担当。
秉德立教,让化工课堂有温度有深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白洁始终以此为自己教学的初心。作为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的教师,她深知化工是国民经济的基石,课堂绝不能仅停留在知识传授,更承担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多年来,她把“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转化为课堂中的生动细节,让冰冷的仪表参数和复杂的工艺流程焕发出人文温度。在讲授《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时,她从不照本宣科:常带学生“走出教室进车间”,直观理解仪表与生产线的关联;讲述中国化工行业的奋斗故事,让学生懂得“设备精度关乎国家工业底气”;结合真实案例强调安全生产,提醒学生“化工人最重要的匠心,是对生命的敬畏”。
为让抽象知识可触可感,白洁精心设计每节课:把“自动化流程”编成闯关游戏,学生分组扮演操作工、质检员;用空调控温原理讲仪表“精度误差”;甚至带学生用矿泉水瓶做“反应器模型”,直观感受物料比例的影响。学生陈亦可在心得里写:“以前觉得仪表都是冷冰冰的机器,现在才知道每一个参数背后都是安全生产的学问——是白老师带着我们‘摸懂’的。”

知行合一,以科研反哺教学育人
在白洁看来,一名优秀的专业教师既要“站得稳讲台”,也得“扎得进一线”。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省级重点教改项目负责人,她始终坚持“知行合一”,让科研走出实验室,成为破解学生“理论强、动手弱”难题的“活教材”。
面对学生“懂理论却不会实操、会模仿但缺乏创新”的困惑,她推动构建“教学—科研—实践”融合的培养路径,把实际的科研问题转化为学生的课堂课题。例如,在研究化工能耗优化时,她带着学生深入实训车间,记录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并将“能耗预警系统开发”拆解为“数据采集”“算法优化”“装置调试”等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因此能够在技能竞赛中获奖,在实习中获得单位认可,真正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
传薪播火,用热忱照亮学生成长路
对白洁而言,教育远不止于课堂的45分钟,她更愿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点灯人。在她办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学生成长册”,贴满了学生获得的竞赛证书、入职录用通知和写给她的感谢信。无论是带队备战大赛、开展社会服务,还是帮助毕业生就业,她都全心投入,以热忱和坚持诠释“育人”的真谛。
曾有大一学生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参赛,白洁便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陪他们反复练习,从操作规范到心理状态一一悉心指导;有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受阻,她多方联系企业导师,带着学生一遍遍修改方案、演练答辩,连续四个多月熬夜打磨,最终帮助团队夺得省级银奖。学生动情地说:“没有白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
作为省青联委员,她走进中小学开展化工科普活动,用“自制护手霜”“污水净化小实验”等趣味实验,改变孩子们“化工=污染”的刻板印象;她也为企业工人提供技能培训,助力他们适应产业技术升级。
每到毕业季,白洁常为学生修改简历到深夜,累计为百余人次开展面试培训,细致到自我介绍和专业问题的应答技巧。学生郭强在求职屡屡受挫后,白洁主动帮他重新梳理简历,将“参与过仪表校准”优化为“独立完成10台仪表校准,准确率100%”,并陪他模拟面试、讲解如何表述项目细节。最终郭强成功入职央企-镇海炼化,上班第一天就发来消息:“白老师,面试官夸我专业扎实,谢谢您!”在她帮助下,已有几十名学生进入央企、国企工作,迈好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多年来,白洁始终坚守讲台,她的付出早已成为一种深沉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正如她写在教案扉页上的那句话:“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坚持,以心育心,才能不负三尺讲台,不负每一个学生的未来。”